454回忆录14-《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四、河工与治吏:黄河治理的“长治久安”之策

    景曜九年夏,黄河中下游再次出现险情。虽经此前治理,堤坝加固,但连日暴雨,河水暴涨,部分堤坝仍出现渗漏、溃决苗头。新帝慕容宸闻之,立刻令工部尚书前往灾区勘察,制定治理方案。

    工部尚书回报:“皇上,黄河治理,非一日之功。此前治理,重在‘堵’,加固堤坝,封堵决口。然黄河泥沙淤积严重,河床逐年抬高,若仅靠‘堵’,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臣请推行‘疏堵结合’之策:一是‘疏’,疏通河道,开挖支流,降低河床水位;二是‘堵’,加固堤坝,修建防洪工程;三是‘治沙’,在黄河上游植树造林,减少水土流失,从源头控制泥沙淤积。”

    新帝召四辅与相关大臣商议。相国王大人道:“‘疏堵结合’之策,乃长治久安之举。然工程浩大,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,且周期较长,恐短期内难以见效。”

    太子慕容曜道:“儿臣以为,黄河治理,关乎民生福祉,虽工程浩大,周期较长,亦当坚决推行。可分阶段实施:第一阶段,紧急加固堤坝,封堵决口,确保当前安全;第二阶段,疏通河道,开挖支流;第三阶段,在黄河上游植树造林,治沙固土。同时,可动员民间力量参与,给予参与百姓一定的奖励,如减免赋税、授予荣誉等。”

    新帝从之,成立“黄河治理总指挥部”,由太子慕容曜任总指挥,工部尚书任副总指挥,统筹黄河治理工作。

    治理过程中,亦暴露了部分地方官员的问题。有的官员贪污河工经费,导致工程质量不达标;有的官员懒政怠政,推诿扯皮,影响工程进度;有的官员强征民夫,扰民敛财,引发民怨。

    御史台总长赵大人奏请:“皇上,河工乃国家重点工程,容不得半点懈怠与贪污。臣请派御史巡行河工一线,查处贪污腐败、懒政怠政、扰民敛财的官员,从严治罪。”

    新帝准奏,令御史台派遣十余名御史巡行河工一线。御史们明察暗访,查处了一批贪污腐败、懒政怠政的官员,其中不乏地方高官。新帝依律处置,将其革职查办,籍没家产,有的甚至被判处死刑。

    严厉的治吏,震慑了各级官员,河工一线风气为之一新。官员们勤勉尽责,工程质量与进度大幅提升。民间百姓见朝廷治水决心坚定,且严惩贪官污吏,纷纷主动参与河工,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。

    景曜十年春,黄河治理第一阶段工程完成,堤坝加固,决口封堵,黄河险情得到有效控制。第二阶段工程顺利推进,河道疏通,支流开挖,河床水位明显下降。第三阶段工程在黄河上游展开,大规模植树造林,治沙固土,水土流失得到初步遏制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五、宗室与立储:“宗人法”的修订与太子地位的巩固

    景曜九年秋,宗室内部出现新的矛盾。部分宗室子弟因不满“新政续编”中对宗室权力的限制,暗中勾结,散布流言,诋毁太子慕容曜,欲动摇太子地位。

    流言称:“太子慕容曜乃庶出,非嫡非长,不配承继大统;太子推行新政,损害宗室利益,乃‘不孝不义’之举。”

    流言起于宗室疏属慕容杰的余党,渐传入朝堂与市井。太子慕容曜闻之,心中不安,乃入见新帝。

    新帝慕容宸安慰道:“太子不必担忧。流言止于智者。你身为太子,监国多年,政绩显著,民心归附,岂容流言诋毁?”

    新帝召四辅会议,商议对策。太师李大人道:“皇上,宗室矛盾,乃内患之大。若不及时处置,恐引发内乱。臣请修订‘宗人法’,明确宗室权力与义务,限制宗室干政,严禁宗室散布流言、勾结乱政。同时,要安抚宗室中安分守己者,许其享受优厚待遇,令其与朝廷同心同德。”

    相国王大人道:“臣附议太师。修订‘宗人法’,乃长治久安之举。可规定:宗室子弟不得干预朝政,不得结交大臣,不得散布流言蜚语;宗室子弟可享受俸禄、田产等优厚待遇,但需遵守国家律法,若有违法,与庶民同罪;宗室子弟若有才能,可通过科举考试或推荐,进入仕途,但不得凭借宗室身份越级提拔。”

    新帝从之,令礼部尚书李大人牵头,修订《宗人法》。《宗人法》修订完成后,新帝于太和殿召集宗室诸王、文武百官,公开颁布。

    新帝在颁布仪式上强调:“宗室乃国家之亲,当与朝廷同心同德,守护宗庙社稷。《宗人法》的修订,非为限制宗室,乃为规范宗室行为,确保宗室与国家同兴同荣。今后,凡宗室子弟,皆需遵守《宗人法》,若有违法,无论身份何等尊贵,皆以律**罪。”

    同时,新帝对宗室中安分守己、有才能的子弟予以嘉奖和提拔,令其进入仕途,为国效力。对散布流言、勾结乱政的宗室子弟,新帝依律处置,将其削爵流放,其余人等皆被治罪。

    《宗人法》的颁布与实施,有效规范了宗室行为,遏制了宗室内部的矛盾,太子慕容曜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六、思想与科举:“经世致用”的深化与“百家争鸣”的包容

    景曜十年春,科举考试如期举行。自“新政续编”增设“经世致用”科以来,科举取士更趋多元,选拔了一批懂农桑、水利、漕运、军政、工商的实务人才。然亦有部分士人不满,认为“经世致用”科过于功利,忽视了经典教化。

    御史大夫赵大人上书:“皇上,科举乃选拔人才之要道,经义乃立身之本,实务乃治国之器,二者不可偏废。今‘经世致用’科取士占四成,经义科占六成,比例尚属合理。然部分士人弃经典而逐末技,不利于教化。臣请加强对科举考生的经典考核,确保考生既懂实务,又通经义。”

    礼部尚书李大人道:“臣附议赵大人。同时,臣请扩大科举取士范围,不仅在京城与州府设立考场,亦可在边地与海外通商口岸设立考场,吸引更多人才报考。此外,可设立‘制科’,选拔有特殊才能的人才,如天文、历法、医学、工程等,为国家所用。”

    太子慕容曜道:“儿臣以为,科举不仅要选拔人才,更要引导思想。‘经世致用’的核心,乃‘学以致用’,并非忽视经典。可在科举考试中,增加‘策论’比重,令考生结合经典与实务,论述治国之道。同时,要包容不同思想,鼓励‘百家争鸣’,只要其思想有利于国家发展、百姓福祉,皆可予以采纳。”

    新帝从之,令礼部修订《科举条例》,加强对考生的经典考核,扩大科举取士范围,设立制科,增加策论比重。

    新的科举制度实施后,吸引了更多人才报考,选拔了一批既通经义、又懂实务的优秀人才。同时,“百家争鸣”的氛围渐浓,士人们纷纷著书立说,论述治国之道、民生之策,为南夏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。

    ——

    七、民生福祉:惠民局的扩容与“养老、育婴、医疗”三网覆盖

    景曜十年夏,惠民局在京城、江南、北境等富庶之地试点运营三年,成效显著。养老院、孤儿院、医疗机构为贫苦百姓提供了基本的养老、育婴、医疗保障,百姓称颂。新帝慕容宸欲将惠民局扩容,在全国范围内推广,实现“养老、育婴、医疗”三网覆盖。

    户部尚书苏廉道:“皇上,惠民局扩容,乃仁政之举。然需大量财力支持。今国家财政虽充盈,但边备、河工、海贸等亦需用钱,若全国推广,恐财力不支。臣请继续采取‘试点推行、三途筹资’之策:先在各州府选择一二县推广,经费由地方赋税、国库补贴、民间捐助三途筹措;待试点成功,再逐步扩大覆盖范围。”

    太医院院判道:“臣附议苏大人。同时,需加强对惠民局医疗机构的管理,选拔优秀的医护人员,配备必要的医疗设备,确保医疗质量。此外,可在惠民局推广‘预防为主’的医疗理念,开展卫生宣教、疫苗接种等工作,减少疾病发生。”

    太子慕容曜道:“儿臣以为,惠民局扩容,不仅要注重‘量’的扩张,更要注重‘质’的提升。可建立惠民局考核制度,定期对惠民局的服务质量、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考核,考核优秀的予以奖励,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整改。同时,要鼓励民间力量参与惠民局运营,如民间医疗机构、慈善组织等,形成‘朝廷主导、民间参与’的格局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